青岛信息港

生态矿区“刮大风” 绿染荒山清水流——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观察

城事 用户:李娜 4192℃

  “刮得大山没顶顶,刮得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正如陕北说书经典曲目《刮大风》的唱词,肆虐的风沙四季不休、昼夜不绝,曾是这片粗犷大地的苍凉底色。

  39年前,当“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消息公之于世,老一辈煤田地质人义无反顾地赶赴毛乌素沙漠南缘,拉开神府煤田勘探开发的序幕。一时间,响亮的号子声、轰鸣的机械声和呼啸的狂风声组成奇妙的交响,在茫茫荒漠中徘徊激荡。

  现如今,行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以一系列理念、模式与技术创新,一以贯之推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了以“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大型煤炭基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资源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图为坐落于乌兰木伦河两岸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矿区

  风口:织网育林缚“黄龙”

  夏末秋初,正是乌兰木伦河畔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从神东矿区出发,向西北方向行进约35公里来到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巴图塔村,道路两侧茂密的沙柳簇拥成群、随风律动,点缀出蓝天黄土之外的第三种颜色。

  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资源是矛盾对立的吗?矿区能否摆脱“黑、脏、乱、差”现象?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从开发建设至今,该集团实施生态治理工程2500多项,植树4900万余株,覆盖面积超过515平方公里,矿区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64%以上。

  仅在巴图塔村一地,神东煤炭自2000年开始分三期筹建沙柳林基地,因地制宜采取机械沙障固沙、水瓶造林、冷藏苗造林等多种技术措施,已累计造林共3万亩。

  沙地造林二十年,绿海无声却有情。沙柳深植的根系紧紧缚住了脚下的万亩流沙,调节着周边的小气候,庇护着公路铁路和潺潺水流,成为风口之下数万名职工居民的生态屏障。据研究人员测算,沙柳林基地的建成使得当地输沙量减少90%以上,每年可减少风力总搬运泥沙约4万吨,昔日风口成为如今生态修复的风口、未来绿色发展的风口。

  “除了防风固沙外,沙柳做成的切片和颗粒还是很好的生物质燃料。今年我们计划新建沙柳产业林2万亩,2024年计划将3万亩沙柳生态林更新改造为沙柳产业林。”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态环境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强介绍说,“5万亩沙柳林生产的沙柳切片可满足112吨生物质锅炉一个供暖季的燃料需要,将使这里真正成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绿色基地。”

  窥一斑而知全貌。布尔台实践创新基地内,10万亩生态经济林和50万千瓦光伏效益显著,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生态产业总产值约3000万元;大石哈集中治理片区中,10万亩沙棘发展基地雏形已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治理+专业公司种养+村民入股”的新模式催人奋进……在神东矿区,“构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生态产业化成果正在逐步显现。

图为布尔台“桑叶种植+光伏”示范基地

  风向:一张蓝图绘到底

  对于大型能源企业而言,经营业绩反映着战略与能力,而生态建设则体现着责任与担当。

  大规模煤炭开采过程中,矿山废水、矸石固废与煤尘烟尘是无法回避的治理难题。神东矿区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沙漠边缘,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与治理区,风力、水力、重力侵蚀尤其明显,且存在时空交替与多力叠加的特征,困难与挑战显而易见。

  然而,一代代秉持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精神的神东人未曾屈服于外部环境的桎梏与考验,未曾停止过“誓把荒漠变绿洲”的艰辛探索。“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协同、以治保采,以采促治”的“五采五治”生态防治理念、“采前防治、采中控制、采后营造”的“三期三圈”生态防治模式、“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废水处理利用技术……在一系列理念、模式与技术创新的应用下,神东煤炭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愈发明确、路径愈发清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治生态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已在神东矿区蔚然成风。

  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做好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于神东矿区意义重大。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党委办公室主任高会武说:“神东矿区属于我国重度缺水的核心区域,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至4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至2500毫米,水资源弥足珍贵,保水形势十分严峻。煤炭开采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重点在井下,难点也在井下。”

  为了保障十万人生活、百万亩生态、千亿元生产的用水需要,神东煤炭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和分类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生产复用、生活杂用和生态利用。

  在补连塔煤矿矿井水除盐车间,轰轰作响的设备正在对补连塔煤矿和上湾煤矿矿井水进行深度处理。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厂每天可处理井下污水超过3万立方米。经过混凝沉淀、除氯除氨、旋流净化等多个流程,处理后的净化水不仅能够满足矿区灌溉、绿化、锅炉、选煤等方面的需要,还能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工业副产品,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的目标。

  以水为例,神东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尊重,更体现着对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创新。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栗建平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神东煤炭始终牢记创新是第一动力,勇做能源行业生态治理科技的策源地。通过一系列创新,该集团走出了大规模开采不仅没有破坏原生环境,而且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了正向演替的主动型绿色发展之路。

图为补连塔矿井水标准化处理车间

  风貌:矿区建成好家园

  当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在神东矿区李家畔生态小区的东北方向,矗立在哈拉沟山顶之上的“大柳塔之眼”摩天轮灯光绚烂、霓虹溢彩,这是在都市中也难得一见的惬意景象。

  作为全国首个采煤沉陷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哈拉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生态示范基地以哈拉沟煤矿72平方公里井田及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为基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沙棘经济林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矿山生态综合治理示范为主要内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七个分区和“生态环境、生态科技、生态文化”三个主题建成一系列示范点。该基地于2020年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

  游客步道、休憩长廊、森林公园、烧烤营地、生态湿地……站在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的观景台向下望去,山、水、林、田、湖、草、沙融为一体。各显其美的绿色画卷,使人难以想象自己身在昔日采煤沉陷区的荒山之上。

  “在煤炭开采后,神东利用采煤沉陷区发展沙棘经济林等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让矿区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随着生态环境的一步步变好,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地来感受原汁原味的绿色生态。”李强说,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径,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自2021年起,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在黄河中上游管理局的指导下开始启动神东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

  两年来,双方联合创新,携手共谋发展,共同编制完成《神东先行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神东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方案》《神东矿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以哈拉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示范基地、上湾补连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示范基地、布尔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生态示范基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示范项目的实施落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神东方案。

图为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

  “作为中央企业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在为国家提供优质煤炭的同时,必须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为老百姓留下良好的绿色生态空间,奠定生态产业化的发展基础。”栗建平如是说。

  “叫一声天蓝盈盈,喊一声地绿生生,撒一把黄土美滋滋……”《刮大风》的歌词在与时俱进,神东矿区的自然风貌更是日新月异。随着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神东煤炭集团将持续探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路径和模式,为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样板、提供借鉴。(景兴涛)